100%

四筆卷九

論檀弓子路原壤二節

張之洞書室聯語

五代興復聖廟

揚州興衰

亢樹滋論文

二女弟子詩

常州詩社地址

明詩社名氏

論香奩體詩

國朝藏書宏富補錄二家

太湖趙氏四世翰林

魯晉連弒二君等事

萇楚齋四筆卷九

廬江劉聲木十枝撰

   論檀弓子路原壤二節

《檀弓》載子路曰:「傷哉貧也!生無以為養,死無以為禮也。」孔子曰:「啜菽飲水盡其歡,斯之謂孝。斂手足形還葬而無椁稱其財,斯之謂禮。」又載孔子之故人曰原壤,其母死,夫子助之沐椁。原壤登木曰:「久矣,予之不託於音也。」歌曰:「貍首之班然,執女手之卷然。」夫子為弗聞也者而過之。從者曰:「子未可以已乎?」夫子曰:「丘聞之,親者毋失其為親也,故者毋失其為故也。」云云。聲木謹案:子路事親盡孝,親死後猶追慕無已,故孔子以盡孝不在財帛,嘉其以力事親,故慰藉之。原壤既為孔子故人,豈有不孝之理。登木而歌,意在嘉孔子助之,使其得盡孝道,所以謝故人也。此皆孔子教孝之微意也。後人以為原壤歌為不孝,殊不謂然。原壤夷俟,稍不如禮,孔子尚以杖擊其脛。豈有聽其不孝父母,不施教誨,不加責斥,轉以親故為解說乎!孔子心知其以歌謝故人,故云:「親者毋失其為親也,故者毋失其為故也。」猶言我助之,不失親故之理。原壤歌謝亦如之。孔子為弗聞也者而過之,孔子以助之合乎理,不敢當其謝也,故若弗聞。從者不知其意,欲止其歌,故孔子申言之。古書簡質,數十字抵後人千萬言,見智見仁,原無一定,雖竭畢生之力,亦渺不知微言大意之所在也。

   張之洞書室聯語

光緒乙未,從兄獻夫觀察爾翼,丁母憂服闋,簡放江西督糧道缺,由北回南。時南皮張文襄公之洞,署理兩江總督篆,因便道謁之。延見於書室,竊窺其門聯,為「縱橫百家,才大如海;安坐一室,意古於天」十六字。意以為文襄自撰,歎為得未曾有,歸而告於予。予時年十八,意謂縱令文襄宏才博學,此等舉動,實屬矜張誇誕,自詡太甚,轉近淺陋,誠無足取。孔子曰:「如有周公之才之美,使驕且吝,其餘不足觀也已。」況他人乎!後見《楹聯集錦》中實早有此聯,並非出於文襄自撰。蓋文襄到署任之時,江甯、上元兩首縣承辦督署差,書貼此聯,以為逢迎長官之用,亦未可知。或曰聯語雖早有,焉知非文襄自詡如此,以疑存疑可也。

   五代興復聖廟

南城曾薌嶼□□廷枚《游戲三昧》云:「馮道鎮南陽,郡中宣聖廟壞,有酒戶十餘輩,投狀乞修。道未及判,有幕客題狀後云:『槐影參差覆杏壇,儒門子弟盡高官。卻教酒戶重修廟,覓我慚惶也不難。』道因遽罷其請,出己俸重修。按《五代史》,李穀為陳州防禦使三日,謁夫子廟,惟破屋三間,中存聖像。有伶人李花開,進口號曰:『破落三間屋,蕭條一旅人。不知負何事,生死厄於陳。』穀驚歎,遽出俸修之。五代學校廢壞如此,賴滑稽之言始可復,故可為浩歎。」云云。聲木謹案:五代時,廉恥道喪,風俗頹敗,聖人之教雖晦塞,尚未敢倡言去之也。故聖廟雖荒蕪,學士大夫猶時至展禮,得一言而廟貌如新。其語出自伶人之口,千載下,猶足令人生無窮感慨矣。

   揚州興衰

揚州在唐時最繁盛,故張祜有「人生只合揚州死」之句,以為天下勝境,莫有過於此者。今廣陵視淮陰,反若不及,地之盛衰無常,由於天數。昔之繁華,今之寂寞,焉知他日不至於繁華乎,有識者甯不為之一嘅也。瓊臺邱公《夜泊淮安西湖嘴有感》詩曰:「十里珠樓兩岸舟,夜深歌舞幾曾休。揚州千載繁華事,移在西湖嘴上頭。」云云。語見明吳縣俞子容□□弁《山樵暇語》。聲木謹案:揚州之所以驟焉繁盛,實由於東晉偏安江左,而始例為丞相所領郡。「腰纏拾萬貫,騎鶴上揚州」,□□□□□已有此語。唐時揚州,富庶更甲天下,時人稱為揚一益二,言揚州第一,益州為次,可以想見當時家給人足景象。張祜生於唐中葉,故詩云:「人生只合揚州死,禪智山光好墓田。」云云。是不特生願在揚,死亦不願離揚,尤屬可笑。至我朝揚州復盛,乾隆中葉,儀徵李艾塘□□斗,撰《揚州畫舫錄》十八卷,記載甚詳。繁華盛事,即屬承平樂事。光緒末年,聲木屢游揚州,往年盛蹟,千不存壹,頗有憔悴堪憐之感,所謂瘦西湖者,適成其為瘦而已矣。

   亢樹滋論文

吳縣亢鐵卿□□樹滋《蔭堂文集序》云:「有才子之文,有儒者之文。選聲必求其精,摛藻必極其麗,煩稱博引,斑剝滿紙,才子之文也。論道必宗經,論治必宗史,周規折矩而不為佶屈無益之言,儒者之文也。」又《偶閒錄序》云:「余惟古人文辭有醇有駮,有醇有駮參,在學者善取之而已。」云云。見《市隱書屋文鈔》。聲木謹案:□□此數語甚為簡明,真讀書學文者要訣。所謂「才子之文」,即榮世之文,「儒者之文」,即傳世之文也。其所著《市隱卮言》又云:「博大昌明,雄深肅括,盛世之文也。清修雅潔,平正通達,平世之文也。艱僻晦澀,委靡纖佻,衰世之文也。猖狂詭誕,蔓衍支離,亂世之文也。」云云。而南皮張文襄公之洞《抱冰堂弟子記》云:「一,最惡六朝文字。謂南北朝乃兵戈分裂,道喪文敝之世,效之何為。凡文章本無根柢,詞華而號稱六朝駢體,以纖仄拗澀字句強凑成篇者,必黜之。書法不諳筆勢結字,而隸楷雜揉,假託包派者亦然。謂此輩詭異險怪,欺世敗俗,習為愁苦之象,舉世無甯宇矣。果不數年而大亂迭起,士大夫始悟此論之識微見遠。」云云。皆極論詩、文字流弊,關乎天下治亂,語雖似創,實為確切而不可易,文襄語尤為沈痛。然吾觀光緒中葉以後,誠衰世之文,宣統以後,則亂世之文,與□□所言之文,若合符節。

   二女弟子詩

錢塘袁簡齋明府枚,編《隨園女弟子詩》六卷,錄貳拾捌人,刻入《隨園全集》中,當時頗為輿論所不容。諸城劉文清公墉,任江甯府知府時,頗欲逮治。後雖託人關說免究,明府始終不敢久居江甯,每以看山為名,恆出游於外,以避免他人指摘,予已錄入《[隨]筆》卷[七]矣。不謂竟有錢塘陳雲伯明府文述踵其所為,亦編《碧城仙館女弟子詩》二卷,錄貳拾貳人,道光壬寅夏月,聽香閣自刊本。隨園生平,在我朝最不理於人口。姚姬傳郎中鼐為之作墓志銘,當時人士,頗有規其不應作者,見《惜抱軒尺牘》。陳氏祖述隨園,專取其短,真不善學柳下惠者。兩明府皆籍隸錢塘,以文采風流自喜,豈輕薄兒郎專生於錢塘江上耶,嘻,異矣。

   常州詩社地址

武進趙少芬□□震,編《毘陵詩錄》八卷、《補遺》一卷,壬戌秋月排印本。其緒言中有云:「武、陽夙稱詩國,清初六逸,洪北江先生以楊為首。鄒訏士、董文友、陳賡明、龔介眉四先生稱毘陵四家。其時有穀貽社、浣花社、峨眉社、碧山吟社,互張旗鼓,學子翕然從之。乾隆壬寅、癸卯間,家味辛先生偕蔣辛仲、程命三、莊勉餘、蜚英、皋直五先生共舉吟社,聞風入社,時有增加。數十年大略言之,若楊氏騰光館、趙氏山茶廳、味辛齋、湯氏東坡遺館、左氏念宛齋、洪氏卷葹閣、管氏讀雪山房、陸氏崇百藥齋、雙白燕堂、汪氏采真軒,為詩人觴咏最盛之所。庚申後僅存山茶廳、讀雪山房、東坡遺館、采真軒,賡歌久歇。采真軒今且為握算之所矣。」云云。聲木謹案:我朝常州文學之盛,堪與吾皖桐城相埒。自明潘蜀藻□□江編《龍眠風雅》□□卷後,王悔生學博灼復編《樅陽詩選》廿卷,徐六襄明府璈繼編《桐舊集》四十二卷,馬公實別駕樹華更編《桐城馬氏詩鈔》七十卷,皆刊本流傳,稱為承平盛事。今日雖人往風徽,足令後人追思欣慕,生無窮感慨,誠有如陽湖李申耆明府兆洛《舊言集》所云:「使人悠然以思,忽然以悲。」云云。有不知其然而然者。緒言中又云:「聞李養一先生之教人也,不勸之學詩,病其無實益。」云云。明府時當承平詩道極盛之時,不勸人學詩,誠為卓見。

   明詩社名氏

貴陽陳□□□□田,自號野靈山樵,於光緒癸未至光緒己(巳)[丑],十七閱寒暑,閱明詩幾及肆千家,輯成《明詩紀事》,分為十籤。甲籤叁拾卷,己亥秋杪,聽詩齋自刊《陳氏叢書》本。乙籤貳拾貳卷,光緒甲辰孟冬刊本。丙籤拾貳卷,光緒丙午孟冬刊本。丁籤拾柒卷,光緒丁未仲冬刊本。戊籤貳拾貳卷,光緒戊申仲夏刊本。己籤貳拾卷,宣統己酉春仲刊本。聲木謹案:明人學問疏漏,即偶有撰述,徵引羣籍,滅沒書名名氏。使後人讀之,惝恍迷離,不知誰何,最為盜竊惡陋習氣。獨喜以詩相標榜,別立社名,出奴入主,任意增損,不計詩之工拙,但憑一己之愛略。予於《[續]筆》卷[十]已略記明七子等之名氏,侯官陳□□孝廉衍《石遺室詩話》亦臚列未詳,茲就《明詩紀事》中,鈔錄其名氏、官爵、撰述,條分縷悉,便於觀覽,庶足以見一代之風氣焉。

高啟、北郭十子。諸書所載非一,又稱高楊張徐為四家。高啟字季迪,長洲人。與修《元史》,授編修,官戶部侍郎。撰《青邱集》十八卷,金檀註。楊基字孟載,嘉州人。官山西按察使,撰《眉葊集》十二卷。張羽字來儀,潯陽人。元舉人,官太常寺丞。撰《靜居集》六卷。徐蕡字幼文,吳人。官河南左布政使,撰《北郭集》六卷。余堯臣字唐卿,永嘉人。官新鄭丞,撰《菜薖集》□卷。王行字止仲,長洲人,撰《半軒》、《楮園》二集□卷。宋克字仲溫,長洲人,官鳳翔府同知。呂敏字志學,長洲人。元[進]士,官無錫教諭。撰《無礙居士集》□卷。陳則字大度,崑山人。諸生,官戶部侍郎。王彝字常宗,嘉定人。預修《元史》,荐入翰林。撰《三近齋稿》□卷。釋道衍即姚廣孝,字斯道,長洲人。官太子少師,謚恭靖。撰《逃虛子集》十卷。黃觀字瀾伯,一字尚賓,貴池人,初從父贅姓許。洪武辛未,第一人及第,累官禮部右侍郎。建文初,改右侍中,掌尚寶司事。奉詔募兵,聞金川門師入,投羅剎磯死。或云有集,藏泰州儲瓘尚書家。

會稽二肅唐肅字處敬,會稽人。元學正,官翰林院編修。撰《丹崖集》八卷。謝肅字原功,上虞人。舉明經,官福建僉事。撰《密葊集》八卷。南園五子,亦稱廣中五先生。孫蕡字仲衍,南海人。洪武庚戌舉人,官蘇州經歷。撰《西葊集》八卷。黃哲字庸之,番禺人。官東平通判,撰《雪篷集》□卷。王佐字彥舉,河東人,移居南海。官給事中,撰《聽雨軒》、《瀛洲》二集□卷。李德字仲修,番禺人。官義甯學官,撰《易葊集》□卷。趙介字伯貞,番禺人,撰《臨清集》□卷。

閩十子。亦有去林鴻者。林鴻字子羽,福清人。官禮部員外郎,撰《鳴盛集》四卷。王恭字安中,號皆山樵者,閩縣人。官翰林典籍。撰《白雲樵唱》□卷、《鳳臺清嘯》□卷、《草澤狂歌》□卷。王偁字孟揚,永福人。洪武庚午舉人,官國史檢討。撰《虛舟集》五卷。高廷禮初名棅,字彥恢,長樂人。官翰林典籍。撰《嘯臺集》廿卷、《木天清氣集》十四卷。陳亮字景明,長樂人,撰《儲玉齋集》□卷。鄭定字孟宣,閩縣人。官國子助教,撰《澹齋集》□卷。王襃字中美,閩縣人。洪武癸酉舉人,官漢府紀善。撰《養靜集》□卷。唐泰字亨仲,閩縣人。洪武甲戌進士,官陝西副使。撰《善鳴集》□卷。周元字微之,閩縣人,林鴻弟子。官禮部員外郎,撰《宜秋集》□卷。黃元字立之,侯官人,林鴻弟子,官泉州訓導。

景泰十才子劉溥字原博,長洲人。官太醫院吏目,撰《草窗集》二卷。湯胤績字公讓,濠梁人。官參將,戰歿。撰《東谷集》十卷。蘇平字秉衡,海甯人。舉賢良方正,撰《雪溪漁唱》□卷。蘇正字秉貞,平弟,撰《雲壑集》□卷。沈愚字通理,號崆峒生,崑山人。撰《篔籟》、《吳歈》二集□卷。晏鐸字振之,富順人。永樂戊戌進士,官監察御史。撰《青雲集》□卷。王淮字柏原,慈溪人,撰《大塊稿》□卷。鄒亮字克明,長洲人。官南監察御史,撰《鳴珂》、《漱芳》等集□卷。蔣主忠字存恕,儀真人。王貞慶字善甫,定遠人,撰《茗艼集》□卷。

宏治十才子。李夢陽、何景明、徐禎卿、邊貢、王廷相、康海、王九思又號七子。李夢陽字獻吉,慶陽人。宏治癸丑進士,官江西提學副使,追謚景文。撰《空同集》六十卷。何景明字仲默,信陽人。宏治壬戌進士,官陝西提學副使。撰《大復集》三十八卷。徐禎卿字昌穀,常熟人。宏治乙丑進士,官大理寺左丞副。撰《迪功集》□卷。邊貢字廷實,歷城人。宏治丙辰進士,官戶部尚書。撰《華泉集》十四卷。朱應登字升之,寶應人。宏治己未進士,官雲南布政司右參議。撰《凌谿集》十七卷。顧璘字華玉,上元人。宏治丙辰進士,官刑部尚書。撰《浮湘》、《山中》、《憑几》、《歸田》、《息園》、《緩慟》等集□卷。陳沂字魯南,上元人。正德丁丑進士,官太僕寺卿。撰《遂初齋》、《拘墟館》二集□卷。鄭善夫字繼之,閩縣人。宏治乙丑進士,官吏部郎中。撰《少谷山人集》廿五卷。康海字德涵,武功人。宏治壬戌進士,官翰林院修撰。撰《對山集》四十四卷。王九思字敬夫,鄠縣人。宏治丙辰進士,官吏部郎中。撰《渼陂集》十六卷、《續集》三卷。王廷相字子衡,儀封人。宏治壬戌進士,官兵部尚書、太子太保,謚肅敏。撰《家藏集》五十六卷、《內臺集》七卷。

海岱詩社捌人,撰《海岱會集》十二卷。石存禮字敬夫,益都人。宏治庚戌進士,官紹興府知府。藍田馮裕字伯順,臨昫人。正德戊辰進士,官雲南按察副使。劉澄甫字子靜,壽光人。正德戊辰進士,官山西參議。撰《山泉集》□卷。陳經字伯常,益都人。正德甲戌進士,官兵部尚書。黃卿字時庸,益都人。正德戊辰進士,官江西布政使。撰《編苕集》□卷。劉淵甫字子宏,澄甫弟。正德庚午舉人,官漢陽府知府。撰《海岱稿》□卷。楊應奎字文煥,益都人。正德辛未進士,官南陽府知府。撰《澠谷集》□卷。

金陵三俊顧璘已見前陳沂已見前王韋字欽佩,上元人。宏治乙丑進士,官南太僕寺少卿。撰《南原集》七卷。小瀛洲社拾人朱朴字元素,海鹽人,布衣,撰《西村集》三卷。陳鑑字用明,海鹽人,布衣,撰《句溪集》□卷。錢琦字公良,海鹽人。正德戊辰進士,官思南府知府。撰《東畬集》十四卷。吳昂字德翼,海鹽人。宏治乙丑進士,官福建布政使。撰《南溪集》□卷。徐泰字子元,海鹽人。宏治甲子舉人,官光澤縣知縣。撰《玉池稿》□卷。徐咸字子正,泰弟。正德辛未進士,官襄陽府知府。撰《東濱三稿》□卷。鍾梁字彥材,海鹽人。正德甲戌進士,官南昌府知府。撰《西皋集》□卷。陳瀛字古崖,海鹽人。監生,官龍巖縣知縣。劉銳字蓄之,□□人。官海甯指揮使,撰《海村集》□卷。釋永瑛字石林。

嘉靖八才子李開先字伯華,章邱人。嘉靖己丑進士,官太常寺少卿。撰《中麓閒居集》十二卷。王慎中字道思,晉江人。嘉靖丙戌進士,官河南參議。撰《遵巖集》四十卷。唐順之字應德,武進人。嘉靖己丑進士,官僉都御史,謚文襄。撰《荊川先生集》十二卷。陳束字約之,鄞縣人。嘉靖己丑進士,官河南提學副使。撰《后岡集》二卷。趙時春字景仁,平涼人。嘉靖丙戌進士,官右僉都御史。撰《浚谷集》十七卷。任瀚字少海,南充人。嘉靖己丑進士,官春坊司直。撰《忠齋集》□卷。熊過字叔仁,富順人。嘉靖己丑進士,官禮部郎中。撰《南沙集》八卷。呂高字山甫,丹徒人。嘉靖己丑進士,官太僕寺少卿。撰《江峯漫稿》□卷。

嘉靖後七子李攀龍字于鱗,歷城人。嘉靖甲辰進士,官河南按察使。撰《滄溟集》三十卷。王世貞字元美,太倉人。嘉靖丁未進士,官刑部尚書。撰《葊州山人四部稿》一百七十四卷、《續稿》二百七卷。謝榛字茂秦,號四溟山人,一號脫屣老人,臨清人。□□撰《四溟集》三十卷。梁有譽字公實,順德人。嘉靖庚戌進士,官刑部主事。撰《蘭汀存稿》八卷。宗臣字子相,興化人。嘉靖癸丑進士,官福建提學副使。撰《子相集》十五卷。徐中行字子與,長興人。嘉靖庚戌進士,官江西布政使。撰《天目先生集》廿卷。吳國倫字明卿,興國人。嘉靖庚戌進士,官河南參政。撰《甔甀洞稿》五十四卷、《續稿》廿七卷。

嘉靖後五子張九一字助甫,新蔡人。嘉靖癸丑進士,官右僉都御史。撰《綠波樓文集》五卷、《詩集》十四卷。張佳胤字肖甫,銅梁人。嘉靖庚戌進士,官兵部尚書,謚襄敏。撰《崌崍山房集》六十五卷。汪道昆字伯玉,歙縣人。官兵部侍郎,撰《太函集》一百廿卷。余曰德初名應舉,字德甫,南昌人。嘉靖庚戌進士,官福建按察副使。撰《德甫集》十四卷。魏裳字順甫,蒲圻人。嘉靖庚戌進士,官山西副使。撰《雲山堂集》六卷。嘉靖廣五子盧字少楩,一字次楩,又字子木,濬縣人。監生,撰《蠛蠓集》五卷。歐大任字楨伯,順德人。諸生,官戶部郎中。撰《虞部集》廿二卷。俞允文字仲蔚,崑山人。諸生,撰《仲蔚集》廿四卷。李先芳字伯承,濮州人。嘉靖丁未進士,官尚寶少卿。撰《東岱山房稿》三十卷。吳維嶽字峻伯,孝豐人。嘉靖戊戌進士,官右僉都御史。撰《天目山齋歲編》廿四卷。

嘉靖續五子黎民表字維敬,從化人。嘉靖甲午舉人,官河南參議。撰《瑤石山人稿》十六卷。王道行字明甫,陽曲人。嘉靖庚戌進士,官四川布政使。撰《桂子園稿》□卷。石星字拱辰,東明人。嘉靖乙未進士,官戶部尚書。趙用賢字汝師,常熟人。隆慶辛未進士,官吏部侍郎,謚文毅。撰《松石齋文集》三十卷、《詩集》六卷。朱多煃字用晦,豫章人。嘉靖末五子。或有去魏允中、趙用賢,加吳旦、李時行者。趙用賢已見前。屠隆字長卿,鄞縣人。萬歷丁丑進士,官禮部員外郎。撰《由拳集》廿三卷、《白榆集》廿卷、《栖真館集》三十卷。胡應麟字元瑞,蘭谿人。萬歷丙子舉人,撰《少室山房類稿》一百二十卷。魏允中字懋權,南樂人。萬歷庚辰進士,官吏部主事。撰《仲子集》八卷。李維楨字本甯,京山人。隆慶戊辰進士,官禮部尚書。撰《大泌山房集》一百三十四卷。李時行字少偕,番禺人。嘉靖辛丑進士,官南兵部主事。撰《青霞》前後集□卷。吳旦字而待,南海人。嘉靖丁酉舉人,官歸州知州。撰《蘭皋集》□卷。南園後五子梁有譽、黎民表、歐大任、李時行、吳旦,均已見前。

   論香奩體詩

仁和譚仲修明府獻《懷佩軒詩序》中有云:「獻于朋好,獨許百原為可以怨,世其以我為知言哉。或曰君詩每出風懷,類傷儇薄,是又不然。昔信陵君遭時放廢,飲醇酒,近婦人,以遣壯懷。君既以不羈之才與世牴牾,身又貧賤,無所用其豪舉,于是發憤。謂當世不足與莊語,姑託為男女贈答離別之作,以攄怨思,此亦美人香草,不得已之心也。」云云。語見《復堂文續》。聲木謹案:常熟錢牧齋尚書謙益《有學集》中,有《讀吳梅村豔體詩有感書後》四首並序云:「余觀楊孟載論李義山《無題》,以為音韻清婉,雖極濃麗,皆托於臣不忘君之意,因以深悟風人之旨。若韓致光遭唐末造,流離閩越,縱浪香奩,蓋亦起興比物,申寫託寄,非猶夫小夫浪子沈湎流連之云也。頃讀梅村豔體詩,見其聲律妍秀,風懷愴惻,於歌禾賦麥之時,為題柳看桃之作,旁皇吟賞,竊有義山、致光之遺憾焉。雨窗無聊,援筆屬和。」云云。竊謂尚書與明府之言良允。香奩體之為詩,雖託志帷房,實則睠懷身世,抱地老天荒之恨,叙海枯石爛之情。近規溫李,遠法楚詞,本皆始於獨哀孤憤,別有懷抱,無可告訴,而一腔熱血不能制止。其託於美人香草,務使回曲其詞,迂折其旨,寓意深遠,猝難索解,須於牝牡驪黃之外求之。若膠柱鼓瑟,刻舟求劍,指為確有是事,確有是人,則穿鑿附會,何施而不可,殊失忠臣義士之用心矣。

   國朝藏書宏富補錄二家

國朝藏書最富者約得四家,余已錄入《續筆》卷一矣,不謂仍有與之相埒者。聲木謹案:同邑吳蘭軒京卿廷香《吳徵士遺集》二卷,其詩集中有《贈汪菊舲二尹》詩,前有小引云:「菊舲家杭州,承合肥撫軍檄來廬江,日夕過從,詢以揚州殘破情狀,菊舲為於邑者久之。菊舲家素封,藏書肆拾萬卷,城陷後俱灰燼。其夫人何氏,難後卒於某所,母老子幼,蕭然一官。投以詩,以菊舲愛我,非能為菊舲遣也。」云云。是二尹家中藏書,至肆拾萬卷,亦藏書家所希有,且未見他人著錄,予已錄入《藏書紀事詩補遺》中。又聞烏程劉翰怡京卿承幹嘉業堂藏書,亦多至叁拾伍萬卷。我朝三百年藏書之富,無逾此數家矣。

   太湖趙氏四世翰林

安徽太湖趙氏四世詞林,聞者傳為嘉話,未有知其詳者,茲略述崖略於此。趙氏系出宋裔,世居太湖縣北鄉望天山村。傳至趙文楷,以嘉慶丙辰一甲一名進士,授職修撰。庚申,充冊封琉球國王正使,官至山西雁平道署按察使。生子畇,道光辛丑,二甲十七名進士,甲辰散館,授編修,官至廣東惠潮嘉道署按察使。次女蓮兒,于歸合肥李文忠鴻章為繼配。生子繼元,同治戊辰進士,改翰林院庶吉士。辛未散館,改知縣,後官江蘇候補道。長女喜官,于歸文忠從子仲軒制府經羲為原配。生子曾重,光緒丙子進士,改翰林院庶吉士,後官編修。以上均見趙芸譜觀察畇撰《遂翁自撰年譜》中。聲木謹案:太湖趙氏,以讀書崛起,一脈相承,四代詞館,先後僅捌拾年,兩女均為一品夫人,可謂極盛矣。

   魯晉連弒二君等事

春秋時,魯之慶父連弒二君,晉之里克亦連弒二君。魯之叔孫僑如通於魯宣公夫人成公之母穆姜,又通於齊頃公夫人靈公之母聲孟子,皆國君夫人,且為國君之母。似此元惡巨憝,亦千古罕有之事。